【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民俗,性格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 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二、道教文化与民间祭祀 谈到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其产生原因。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的死亡多数是非常容易的,这就使得人们对自然更加敬畏,并且由于道教的神鬼管观念以及方术迷信导致很多人们相信这些并且敬畏神鬼。再加上道教多数居住在深山大川,其隐蔽性也加深了人们对神鬼事物的恐惧。总之,古代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民间祭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到民间祭祀活动,不得不提几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道家活动,如:祛病消灾,丧葬,祭灶神,庙会等。 祛病消灾:古人生病了往往请道士,道士用法术驱逐致病的妖孽鬼祟。这种驱妖的法事场面一般比较大,《红楼梦》里面就有相关章节描述贾府请道士做法驱妖,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影响之大。[卢世菊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 28页。]近代民间仍有请道士做法祛病的习俗。 丧葬: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请道士或和尚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在湘西、鄂西和贵州、浙江等地仍有为亡人“开路”、“打绕棺”、“接煞”等习俗。[卢世菊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 28页] 祭灶神:又称送灶神,汉族节日,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随着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庙会: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各地方不同的庙会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等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会有商人贩卖民间玩具和小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因此庙会又称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后来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活动,如双簧及高跷等。自此逛庙会成了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 在对民间神祀的指导方面,更加突出的是道教的“基层”神道城隍、土地、灶君等。总之,道教文化在中国民间活动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反映,对中国民俗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现今,科技的发展尽管使得大部分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感降低了很多,道教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能看到道教的踪迹,如农村建房屋的选址、布局,农村门上挂照妖镜等。 三、道教文化对人民性格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影响。然而,道教很多哲理仅仅是对士大夫阶层有影响,对于世俗社会,它太深奥玄妙,文化素养差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太遥远,因而道教的这些哲学理论往往只是在士大夫阶层产生影响。总的来说,道教在世俗文化中产生影响的则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观念、宗教伦理信条以及仪式方法。 中国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伦理的影响十分严重。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问题非常严重,人们往往无法分辨什么是道教的,什么是佛教的。就如同中国的神仙谱系一样,佛道两家都在大量收录民间著名人物进入他们所谓的神谱,如关云长,佛教封他为伽蓝佛,道教则尊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但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他们如何去收录神仙,完整神仙谱系,他们的本意都是在吸引普通大众去信仰他们,去崇拜他们。引导人们向善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风俗习惯只是俗文化的表层结构,而它的深层架构应该是在这些习惯里所潜藏的民族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人们在种种行为上表现出高度的理智,然而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却表现出浓重的迷信的原始思维方式。这种对宗教的狂热迷信压制了人民的心理性格。对鬼神的敬畏感,对伦理道德的崇敬使得人们的压抑感更加强盛。而通过各种神圣的宗教仪式又净化了人们的内心,宣泄了狂躁的情感。于是人们又重归于平静。这样,社会安定了,人的创造性与个性意识却消失了。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统治就是来源于儒释道等的文化对中国众多人民的影响,而一部中国封建史同样可以看做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把儒家也看成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