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朵道家思想网

三洞陆修静

0

三洞陆修静 高明见 南北朝时代,继北魏寇谦之改革道教之后,南朝刘宋庐山高道陆修静也对南朝道教进行了彻底地改革,史称南天师道。 陆修静(406一一477),字元德,号简寂,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县东)人,士族出身,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裔,南朝刘宋时天师道宗师,著名道教学者。其人一生博学多才,少时习儒业,笃好文籍,旁及象纬、河洛图谶之学。及长好方外之游,乃弃家学道。先入云梦山修持,继而“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魏夫人)之遗迹;西至峨眉、西城,寻清虚(王褒)之高躅”。遍访名山,广结道流,博搜道经典籍,于是尽有道教经典《上清经》、《灵宝经》与《三皇经》,乃自称“三洞”,表达了其一统道教的雄心壮志。于是,陆修静将所得之道教经诀,总括为《三洞》:《洞真经》(《上清》诸经)、《洞玄经》(《灵宝》诸经)与《洞神经》(《三皇经》),并于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经书目录》献上。陆修静是最早的《道藏》编辑者,他所创立的“三洞四辅十二类”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修《道藏》所沿用。 刘宋元嘉(424~453)末,陆修静卖药于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信奉黄老,于是降母后之尊,对陆修静执门徒之礼。其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于大明五年(461)隐居庐山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参玄修道。后宋明帝刘彧即位,思弘道教,于泰始三年(467)召见于华林园延贤馆,“先生鹿巾谒帝而升,天子肃然增敬,躬自问道,咨求宗极。先生标阐玄门,敷释流统,莫非妙范,帝心悦焉”。明帝乃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在此期间,陆修静“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在取得了刘宋政权地扶持,陆修静不但大刀阔斧改革南天师道,还弘扬灵宝派道法,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又整理和传授上清经,因而被上清茅山宗尊为第七代宗师,成为当时道教各宗派思想之集大成者。元徽五年 (477),陆修静羽化,时年七十二岁,刘宋王朝降旨诏谥为简寂先生,以庐山旧居为简寂馆。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再封为丹元真人。 陆修静对南朝天师道地整顿改革主要体现在《陆先生道门科略》中,有以下内容: 一是同北魏寇谦之一样,主动放弃了政教合一的教义思想,提出了“佐时理化,助国扶命”的口号。 二是强化戒律建设,针对南北朝时期的天师道再次堕落为淫祠成风的民间巫道、以及道官祭酒戒律涣散、组织混乱、乱收钱财等种种乱象进行了整顿,注重戒律建设,提出了“罢诸禁心,清约治民,神不饮食,师不受钱”的清约主张。同时,陆修静还十分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认为“斋直是求道之本”,主张“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他在总结前代斋仪的基础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使道教斋法从理论到仪式更加完善。 三是整顿组织系统,恢复健全三会日制度和宅录制度。 四是禁止道官各行其事,自行置职,健全道官按级晋升制度,要求道官晋级需按功德考核。普通民众须有功德,才能受箓为道民;道民受箓之后,有功者才能升迁。从受十将军箓依次升至受五十将军箓,再从箓吏依次晋升散气道士、别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以及下、中、上八治道官。其最高者,即“能明炼道气,救济一切,消灭鬼气,使万姓归伏”的道师,才能拜署上八治中的阳平、鹿堂、鹤鸣三治道职。 五是始创道教服饰制度。早期道教服饰,并无严整规范,陆修静认为“道家法服,犹世朝服,公侯士庶,各有品秩,五等之制,以别贵贱”,所以制定道教法服制度,规定:“巾褐及帔,出自上道。礼拜着褐,诵经着帔。三洞之轨范,岂小道之所预……夫巾褐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皆有威神侍卫”。《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先生“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也就是说自陆修静始,道教服饰才有了定制。因此《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说:“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帔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 陆修静虽被奉为上清派七代宗师,但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自称“三洞”,所以无论对于上清派还是对于天师道、灵宝派来说,陆修静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故又被称为“南天师”

标签: 道教人物形象介绍道家的三个人物是谁二祖三清四御五老分别是谁道家真人名单道教名人都有哪些

上一篇三十六天将

下一篇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