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朵道家思想网

道教音乐发展史略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0

音乐源于劳动,因而,音乐所反映的内容最初也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实际需要相直接联系。道教音乐起源于原始巫教的降神歌舞 , 来自远古的巫文化。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 ,广泛吸收了古代宫廷音乐、琴曲音乐和民间艺术音乐的精华 ,逐步形成了具有其独特风格的道教音乐文化。 道教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份,是中国音乐中的瑰宝,道教音乐的兴 起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原始巫教的降神歌舞 , 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动是古代巫觋祭神仪式的承袭与发展,最初诵经为直诵,未见有使用音乐的记载。道乐的使用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称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制定了《乐章诵戒新法》,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广泛吸收了古代宫廷音乐、琴曲音乐和民间艺术音乐的精华 ,逐步形成了具 有其独特风格的音乐文化。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高宗曾令宫内乐工制作道调。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献道曲,并亲自研作和教授道乐。《混元圣记》卷八日:“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记有“(天宝十年)四月,帝于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他还诏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制《玄真道曲》、《大罗天曲》;诏工部侍郎贺知章作《紫清上圣道曲》;诏太常卿纬绦制《景云》、《九真》、《紫极》、《承天》、《顺天乐》、《小长寿》等六曲。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如《步虚词》、《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特别是宋徽宗好道,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轨》426部,并选全国宫观道士进京习道乐。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道乐总集《玉音法事》,即是在北宋时编纂的,它以曲线记谱收录了南北朝、隋唐以来的词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赞颂 玄宗自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道教音乐与我国各地的传统音乐相融合,衍生绚烂,多姿的各地道乐。 道教音乐亦扎根于地方音乐的土壤,兼收融合了本地一带的民歌,形 成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地方道教音乐。如北京韵、武当韵、广成韵、崂山韵、温州韵、陕西韵等等。地方道教音乐与中国传统道乐一样。主要内 容分为:阳调,幽调及耍调三大类。这些都是用于祝福庆典、赞颂等具有华丽、庄 严色彩的科仪道乐,或清静古朴,纯净典雅,空灵含蓄,自然无为,或者飘逸隽秀 的道乐。道教音乐包含古典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之大成。它具有庄严肃穆的赞颂之歌;飘渺幽静的玄天之韵;威武雄壮的昂扬之声;热情欢快的喜庆之韵。这是道教音乐的共同特征来源。 历代宫廷都与道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道教音乐与宫廷音乐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特别是在明代,被作为皇家道场的武当山道教,由于明皇室的格外重视,使之大量的宫廷音乐有了直接传入武当道教的机会,使之武当道场音乐被宫廷音乐化,这对武当道乐的发展是 极为重要的。因此,武当山道教音乐更具有庄严典雅的古典音乐风韵,这是大部分道乐研究专家的共鸣。例如武当道乐《步虚》就是盛唐古乐的遗存,《转经韵》为宫廷音乐的遗存 道教音乐有“十方韵”与“地方韵”之分。十方韵,是全国道教全真派宫观都通用的道乐音韵,又称“全真正韵”;地方韵,则仅是在某一地区流行、使用的道教音韵。这些地方韵各不相同,大都吸收了当地民间戏曲、民歌、小调的曲调和内容,故也被称为“乡韵。由此,构成了道乐的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特点。钟、鼓、磬、钹、铛、锸、木鱼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二胡、板胡、古筝、古琴、阮等弹拨乐,通常用于法事活动的起韵、过门、结尾以及伴奏。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道士是著名的音乐家,如:寇谦之,杜光庭,林灵素、冷谦等。近代最著名的是华彦钧(人称“阿炳”),其《二泉映月》等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少有之佳作。

标签: 修身修心修行的句子妙言至径修行不愿透露的秘密修行的最高境界的语句道家修行朋友圈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