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朵道家思想网

太极图的文化内涵 章伟文

0

“太极”和“太极图”已是极为普遍、又极容易让人产生神秘联想的字眼和图案。我们知道,明代的高道张三丰曾悟创了一套拳法,能“四两拨千斤”、“以弱克刚”,称之为武当太极拳;京剧的脸谱中,太极图和八卦是智慧和法力无边的象征;我们的近邻——韩国,国旗图案是一幅“太极图”,四方对角处有乾、坤、坎、离四卦。总之,“太极”和“太极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都是人们谈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所谓“太极图”,指的是用图式的方法来表达作为本源或本体的太极生化过程和原理的各种图式。在《周易》和道教中,“太极图”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许多图式都先后被称作为“太极图”。最简单的太极图就是一个空心的圆圈,大家可以在道教的经典总集——《道藏》有关内丹的书中找到。影响后世最大的太极图式有两种:一种是“周氏太极图”,一种是“阴阳鱼太极图”。 “周氏太极图”相传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1017—1073)所作。周敦颐喜欢莲花,曾写下著名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其中的名句,也是他个人品格的一个写照。周敦颐作《太极图》,并有著名的《太极图说》一文,对“太极图”的意蕴进行了说明:《太极图》最上一圈为“无极而太极”,表明无形无象的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和本体;第二圈“坎离相抱”,表明“太极”的动静产生了阳性和阴性的物质。阳性物质具有刚健、运动的属性,阴性物质具有柔顺、静止的属性。阴和阳是太极的两仪,它们两者统一于“太极”之中,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从而生生不已;第三圈是“五行生成图”,指的是由于“太极”中阴阳两仪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水、金居右,属阴。火、木居左,属阳;第四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五行相生,人类出现;第五圈“万物化生”,指阴阳五行之气又生成万物。此圈居于人类之下,表明人为万物之首。人禀阴气而为形体,禀阳气而为精神。其所禀受的五行之气成为人的五常之性,即仁属木,义属金,火属礼,水属智,土属信。 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图”,一般不是指的“周氏太极图”,而是指的“阴阳鱼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不是成于一时一地,而是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清朝胡渭在其所著《易图明辨》中,引宋末元初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说:“朱文公(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这是说,朱熹让他的朋友蔡季通到荆州、入四川(可能是四川青城山),去寻访陈抟所传的三幅易图,并得到了它。三图之一便是先天太极图,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但是,胡渭接着引明初赵谦《六书本义》说:“此图(即先天太极图)世传蔡元定(即上文之蔡季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朱熹)亦莫之见。”即朱熹并没有见过先天太极图。后来,先天太极图经历多次转手,最后由赵谦从一个叫陈伯敷的人手中得到并予以公开。所以,首次将阴阳太极图公开的是明初的赵谦。但赵谦所公开的这幅阴阳鱼太极图,当时并不叫“太极图”,而是被称为“天地自然河图”。 明末章潢作《图书编》,其中阴阳鱼太极图居各图之首,又被称为“古太极图”。因为“盖其时,既从启蒙以五十五数为河图,而濂溪又自有所为太极图者,曰太极图而加古以别之。”《易图通变·先天太极》即是说,朱熹的《易学启蒙》中,将五十五数的黑白点易图定为河图,并被学界和官方所接受。而周敦颐早在北宋时便自有一幅“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这也是事实。这样,为不把它们相混淆,阴阳鱼太极图既不称“河图”,也不称“太极图”,而称“古太极图”或者“先天太极图”。 阴阳鱼太极图出现后,对它的涵义,有许多种说法。最为大家所了解的一种说法是:它可以用来说明《周易》八卦的起源。《周易·说卦传》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其中提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但具体是如何“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的,则不是十分清楚。而上文所列清代胡渭《易图明辨》中保留的“古太极图”,已有根据阴阳消息八分太极图从而得出八卦的详细方法。如上图所示,整个图作为一个圆圈是太极,圆圈中一白一黑两条阴阳鱼互相环抱,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这表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气盛于北方,物极必反,其中阴气中一阳生为震;随着阳气逐渐强盛,依次由震、离、兑至于乾,达到阳气的极盛。在图中,震位于东北,白一分、黑二分,一奇二偶;兑位于东南,白二分、黑一分,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无偶,为纯阳之卦;而离卦正东,取黑中白点成二白夹一黑,为二奇含一偶(对此,还有一些不同说法。如取西边白色鱼头中两白夹一黑,或者东边白色与西边白色环抱黑色部分,亦成离卦象)。同样道理,阳气盛于南方,一阴生起为巽,随着阴气的逐渐强盛,由巽、坎、艮至于坤,为阴气之极盛。其中,巽处西南,黑一分、白二分,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为纯阴之卦;而坎卦正西,取白中黑点成二黑夹一白(或者取东边黑色鱼头中两黑夹一白,或者取西边黑色部分与东边黑色部分环抱中间白色部分),为二偶含一奇。“两仪”由阴阳两鱼代表,各生四卦,为“两仪生四象”;合而言之,则两个“四象”即成八卦,是谓“四象生八卦”。那么,图中阴阳鱼的黑白两点又起一个什么作用呢? 从图中看:阴盛于北而阳气生起,阴避阳,故回入中宫。但是,阳气为什么会生起呢?这是因为黑中仍然有一点之白作为阳精,当晦朔阴盛之时,这一点阳精与日中之阳相感应,使对方之阳生出,从而成为生阳之本。同理,阳盛于南而阴气生起,阳避阴而回入中宫。当望夕之时,白中一点之黑作为阴精与月中之阴相感应,使对方之阴生出,从而成为生阴之本。所以,阴阳鱼太极图中的黑白两点,在运转太极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阴阳鱼太极图不仅可以用来确定八卦方位,其阴阳消长及八卦方位还可以用来描绘内丹的功夫。因为从人的一身来看,乾为首,坤为腹,自首以下有心,心为离属火,而为气之总汇;自腹以下有肾,肾为坎属水,而为精所藏之所;凡人自有生命以来,火炎上,水润下,这就是所谓“数往者,顺也。”及加以,以乾、坤为炉鼎,坎、离为汞铅,使火降而下,水升而上,这就是“知来者,逆也。”水下而反上,火上而反下,水火即坎离,坎离即日月,日月为易,所以说:“易,逆数也。”如果再结合“离南坎北”的文王后天八卦一起看,离居东方,即移火于木位,这就是“东三南二同成五”;坎居西方,即移水于金位,便是“北一西将四共之”;乾南坤北,即抽坎之中实以填离之中虚,而成“金丹三家相见,结婴儿也”;巽居西南坤位,以长女合老阴,“黄婆也”;艮居西北乾位,以少男合老阳,“筑基也”;兑居东南巽位,以少女合长女,隐寓三七于其中,“鼎器也”;震居东北艮位,以长男合少男,隐寓二八于其中,“药物也”;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从震、离、兑一直到乾,为望前三候(初三、初八、十五),阳息阴消之月象;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从巽、坎、艮一直到坤,为望后三候(十六、二十三、三十),为阳消阴息之月象,其中便有的火候问题,有体会者自可从中领会深意。 总之,从“后天八卦”到“先天八卦”的转变,亦即内丹中从“后天”返还到“先天”。人之生,火在水上,未济之象;神丹既成,水在火上,为既济之象;以魂守魄,使阴阳不相离,则可以长生而久视。这就是“五行顺行,法界火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顺则生人逆则仙”。一幅阴阳鱼太极图实际上便将内丹的许多问题做了说明。 另外,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还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包括周氏太极图在内的以往易图有一个缺点,即太极、阴阳、八卦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所谓先有太极,太极生两仪,生完之后,只存两仪,太极便消失了。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如此。阴阳鱼太极图的出现,较好地处理了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的关系。而这在哲学上,表现为一与多的关系。对比一下,佛教与理学在此问题上也有一比喻,叫“月映万川”。如禅僧玄觉《永嘉证道歌》中有:“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句子,论证了普遍的“佛性”与特定物中的“佛性”的关系,它们不是两种“佛性”,而是“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关系,每一个体虽然各自不同,但均有共同之佛性,这就为每一个体走向成佛提供了根据。而朱熹在论证理与事的关系时也说:“本只是一太极(即理之大全),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从阴阳鱼太极图中亦可看出,太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物,太极即是阴阳、即是四象、即是八卦,八卦虽各各不同,但却为一太极所统摄。引伸开来,万物各不同,但却都可以归到太极中来。如以太极喻“道”,则万物一道。道教以阴阳鱼太极图作为自己的标志,可能也取用了这层涵义。因为道教讲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均可复归于“道”,为什么万物可以复归于“道”呢?因为道在万物,不可以须臾离也,这也就为修仙成道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 (《中国宗教》2003年第7期)

标签: 道德经最全的是哪年出版的九字真言密咒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易经中最吉利的50个字道德经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