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电影诞生,人类又多了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段。电影大概是最适合“讲故事”的载体——动态的画面将故事连贯而成,完整地讲述。而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出现之后(更不用说当代电影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将这一表现手段的功能更加完美地发挥出来。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题材自然也进入了电影的领域。除了纪录片之外,电影要么是通过再现宗教历史或者宗教人物的方式来表现宗教(其实,宗教历史本身就是很“生动”的故事,宗教人物大多也都有“传奇”的色彩),要么是通过普通生活的故事来表达宗教思想。当然,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因此它的趣味性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电影首先必须“好看”,对于电影的要求就是应该“讲好一个故事”。所有受到大众欢迎的电影都是如此,宗教题材的电影也不例外。一般来说,这些成功的电影作品,即使抛开其宗教元素,也同样拥有感人的故事、完美的画面、精细的制作;而对于观影者来说,即使他没有某种宗教情怀,也同样会被这样一部电影所感动。由此而论,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所谓“宗教电影”。只不过有的电影宗教元素很多,人们通常就会如此定位而已。在电影工业最发达的美国,曾经制作了大量宗教题材(以宗教题材为主)的电影。其中表现宗教历史和宗教人物的电影作品,最著名的当属拍摄于1956年的《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和拍摄于1958年的《宾虚》(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十诫》是一部史诗般的电影,它的制作水平远远超过其所处的时代。大气磅礴的场面(影片中劈开红海的特技,在当时更是堪称一绝),生动的人物刻画,都使这部影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部影片也因此成为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十诫》取材于圣经的《出埃及记》,影片讲述了以色列的先知和部族首领摩西的一生。“十诫”是上帝借由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的十条规定,而这部电影以此为片名,就是为了概括电影开始就申明的主题:“神利用光芒在地上创造生命,他让人类掌管地上万物,并让他们拥有分辨善恶的能力。可是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因为他们不了解神的律法,他们要支配别人,被征服者要为胜利者效力,弱者要侍奉强者,地上再没有了自由!”摩西的一生,就是寻求“神的律法”,从而使人重新获得自由的过程。这部电影设置了很多烘托剧情的细节(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权力的争斗、难舍的亲情),也虚构了很多角色,使摩西置身于比历史记载更为复杂的叙述环境中(《出埃及记》对摩西的描述是十分简洁的),由此表现摩西对于神的坚定信念、对自由的向往。《宾虚》则改编自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犹太王子宾虚的人生传奇,以及最终成为宗的故事。这部电影以耶稣生活的时代作为背景,它表现的是一个宗眼中的耶稣。影片是以耶稣诞生开始,以耶稣被钉十字架、复活作为结束。尽管宾虚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影片在反映历史方面却十分注意真实性。正是通过这种虚构和真实之间的交错,将宗教初期的历史和宗教的思想完美地表现出来。《宾虚》同样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不仅情节极具吸引力,而且制作水平也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在没有电脑制作特技的时代,影片中所拍摄的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即使在今天仍不过时;而其中著名的古罗马时期战车比赛的场景,更是被后来的电影人奉为经典。也许这两部影片对于宗教教义的解读并不是“权威”的,不过,电影所要表现的重点并不在于此。解读“权威教义”毕竟是思想家的工作。电影的作用只是在于使观影者在享受美好的视觉体验的同时,感受(或者思考)一种美好的理念;电影更多地注意营造感染力,而不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至于通过普通的故事反映宗教思想的电影则数不胜数。比如,在拥有教文化背景的美国,很多电影都带有教文化的元素,不仅是展示教的各种仪式、礼节,同时也通过电影阐述教倡导的博爱、宽恕等理念。而有的电影作品即使不是宗教题材,也会借助宗教作为桥段(比如《》《达芬奇密码》这样的悬疑电影,其实和教的关系不大)。这就如同在中国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佛教、道教元素一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道教的思想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这自然也就成为中国电影(尤其是古装电影)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在武侠片中,高手练就绝顶武功,要么是因为体会了佛教“无我”的境界,要么是体会了道教“法自然”的道理;在很多电影里,当剧中人出现对于人生的困惑或疑难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要么是去请教佛教的老法师,要么是去请教道教的老道长,试图从他们那里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些影片不一定是以宗教题材为主,但是在很多地方都阐释了佛、道教的智慧。说到专门的宗教题材的中国电影,最著名的应该就是拍摄于1982的《少林寺》了。其实这部影片的故事尽管始终都围绕禅宗祖庭少林寺而展开,但影片本身实际上并没有涉及太多佛教内容,甚至在很多地方对于少林寺和佛教进行了错误的演绎。只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对佛教并不太了解,再加上这是一部功夫片,重点不在于佛教,所以这些错误的演绎也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这部影片在当时影响极大,很多人都是通过它才对少林寺和佛教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尽管这种了解距离真实的情况很远。相对而言,近些年很多宗教题材的电影,对于宗教的阐释要严谨得多。有人将电影比喻成“雕刻时光”,因为电影里的时光可以雕琢修饰,因此总是更加美好。电影中的宗教也是如此:在光影之间,人们更可以领略到宗教文化的魅力。 (作者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