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朵道家思想网

道德经让人生返归质朴以无为顺其自然

0

一、


如果一个人需要用道德去约束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失去道德的原则了,就像需要用法律去制裁一个人一样,说明他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人生最好的状态不是能够符合某一种标准,是内心不存在标准的界限,因为他不需要用标准去衡量。


就像鱼在水中从来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之中从来不觉得空气的重要。


如果有一天,一个人需要衡量空气指数以及空气之中的氧气含量,说明空气已经稀薄到无法供应人的身体正常机能。


所有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同一个道理,那就是:真正的智慧以及高尚,不是用标准和规则来衡量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本来就有的结果。


在《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大道废除了,仁义才会显现;智慧出现的时候,必然会有虚伪的狡诈;家庭不和的时候,孝慈才会彰显;国家混乱的时候,忠臣才被凸显。


仁义、孝慈、忠臣,这些东西都被誉为传统美德,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存在的那一刻,其实并不是那么高尚的。



就像《道德经》之中说“仁义、孝子、忠臣”这些词出现的时候,就是因为欠缺的缘故,所以才需要用这些所谓高尚的词汇来衬托某一种行为,这一种行为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不过是雪中送炭一样。


而最好的状态,是本身就处于“春风”之中,而不是需要用某一种所谓高尚的事物来标榜它。


而且当“仁义、孝子、忠臣”这些词出现,不一定能够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被某些有心之人当做欺世盗名的手段。


举一个例子,就是当一个人不再仁慈的时候,你用仁慈去约束他,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反而会用仁慈来伪装自己,就像世间那些本不再善良,但是却喜欢用善良来伪装自己的人一样。


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并不是用所谓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或者规范一个时代,而是在问题的根本处着手,让他的行为高于规则,而达到这一标准的最好方式,就是从内心源头处修行,让自己处在一个不需要用标准去规范的行列之内,这便是人生的至上功夫了,也是一个时代的荣幸。



二、


《菜根谭》中说:心者修行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心性是修行的根基,就像没有根的植物不能长得茂盛一样,心性不正就不可能修行得道。


解决问题的根本,不是告诉一个人规则是什么样的,而是让他明白内心的道德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使他不需要用规则去约束,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内心滋生了很多妄念和嘈杂,即便规则能约束一时,但在关键时刻还是会触犯规则而犯错,这也是需要在心性处修行的根本。


而在内心根源处修行的依据,在《道德经》之中有一个很好的答案,叫做: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个就是道家中所说的无为状态,摒弃自己投机取巧的狡诈心思,民众自然获利,弃绝伪诈的那些手段,盗贼也不会出现。


在《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是借颜回和孔子之口阐述“坐忘”的道理。


颜回向孔子请教说:“我已经进步了。”


孔子问他:“怎么进步了。”


他说:“我已经忘却仁义了。”


孔子说:“这很好,但是还不够。”


过一段时间,颜回又说:“我已经忘却礼乐了。”


孔子说:“这还不够。”


后来颜回说:“我坐忘了。”


孔子问他:“什么是坐忘?”


颜回说:“忘却了强健的肢体,退去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合为一体,这就是坐忘。”


孔子听了,就说:“同一没有偏好,变化没有滞固,你果真是贤德的人,我也愿意跟在你的身后了。”



这一番对话阐述的道理,就是道家思想中的“无为”:抛开狡诈的心思,让自己的内心处在和风化雨,善良平和的境界之中,不需要用所谓的规则和底线来约束,这便达到了无为的最佳境界。


就像庄子提出的“真人”状态一样,能够忘却外物,不计生死,随物应变,一切顺应自然。


一个人达到这种清明澄澈,明心见性的状态,那么他所做的行为都不会因为利益而触碰良知,也不会生出过多狡诈的心思;如果一个时代都处在这种状态,那么这个时代就不会出现过多混乱的局面。


每个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职,即便努力进取,也是在合理适度的基础上,用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思路来达到目的,这样不就是真正值得推崇的智慧吗?


标签: 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出处道家九字诀咒语道家十六字真言道教和道家是一回事吗修心禅语